编者按:高盐饮食是中国高血压发病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,而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血管病,因此,盐摄入管理势在必行。在第十七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上,本刊特邀大会主席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专访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教授
《国际循环》:高盐饮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,请您介绍一下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现状?
孙宁玲教授:高盐可导致血压升高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无论国际还是中国都可看到,随着盐摄入量的增加,血压在升高。我们通过对8000多例高血压患者的24 h尿钠检测来确定盐摄入量,结果显示,随着盐从3.0 g/天到17.0 g/天,血压呈直线上升,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是这种情况。因为高盐会引起容量负荷增加,这也是血压增高的原因之一。目前,对高盐的控制和管理已作为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策略之一。
《国际循环》:目前,中国控盐项目开展的情况如何?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?
孙宁玲教授:我们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已号召控盐,2018年在我国高血压患者通过24 h尿钠测定了解中国的盐摄入状况。结果显示: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平均9.3 g左右,而在东北、西北地区,可高达12.0 g或11.0 g。从全人群的调研中也显示我国的盐摄入平均10.2 g/天,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5.0 g的标准。因此,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控盐这一措施的落地,国家CDC计划今年9月开展全国控盐月活动。
既往国家CDC慢病处曾在山东开展过一个示范性控盐项目,发现通过控盐项目的实施,山东项目区域盐的摄入量减少,随之带来血压控制率的改善,收到很好的效果。但控盐也面临问题,是否所有人的盐摄入都增高,从我们的调研和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其实有30%的人盐摄入正常,<5.0 g/天,我们面临应先评估再考虑控盐这样一种状态。对于高血压患者,控盐更重要,因为很多高血压患者存在盐敏感问题,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学会推动盐摄入评估方法的落地。
中国控盐项目旨在建立简易的盐评估方法,使复杂的24 h尿钠评估变得更简易。第一种方法,用点尿(一次尿)评估盐的摄入量;第二种方法,通过简单的食品调查问卷积分进行评估;第三种方法,通过盐阈值进行评估。这些方法如果能实施落地,会大大推动基层高血压患者或一般人群识别自己是否盐摄入量过高,对管理自身的盐摄入带来一定帮助。
《国际循环》:您怎样看待盐评估在高血压防控中的意义?
孙宁玲教授:盐摄入要控制在一定标准之内才能改善高血压,目前,2030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制定的策略是盐的摄入要低于5.0 g/天,但中国一般人群现在平均盐摄入10.2 g,而高血压患者平均9.3 g。如何将10.0 g降到6.0 g再降到5.0 g,需有行动计划和行动规范。要在全民限盐过程中,对高血压患者更针对性的限盐。我认为,可建立限盐临床路径,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,例如超市部门要有低钠盐销售,超市中盐要有标识,让患者知道怎么来识别这些标识。还可以在一些公共餐饮行业设立低钠餐食,让我们的患者有所选择,或作为患者在选择盐的时候提出希望吃低钠餐食,餐厅能满足他,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应做的事情。
另外,作为医生,要有盐的概念,不要把盐仅认为是营养问题,它也与疾病相关。如果患者的盐较高,不仅可导致血压增高,还会引起心肌肥厚、卒中,所以,我们要把盐看成是在疾病进展中起中间作用的因素。然而,过低盐也不好,只有进行评估后才能给患者定义,指导如何管理盐的摄入,更好管理血压。
《国际循环》:请您谈一下此次会议有哪些比较关注的亮点?
孙宁玲教授:中国心脑医学大会是涵盖两个学科的交流平台,已举办十六届,今年是第十七届。在这十几年里,我们对心脑共患疾病的认识以及共治的理念在不断提高,我们有过学术上的争议也有过共识。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,怎么注意脑健康?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,怎么进行血压管理?实际上,随着时间的延长,我们的共识越来越多,也推动了大型项目的开展。例如此次会议上,“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(MCR)”概念,它涵盖一部分有运动障碍、认知障碍的老年人,而这种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起源于早期血压管理不好,起源于早期血糖控制不好,如果我们对这一环节进行管理,则可能这种疾病状态就会减少。认知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可导致不良事件,出现死亡,所以,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心脑交错的过程。
同时,我们在这次会议中还启动了心脑共患疾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会,神经学科和心血管学科的专家在一起讨论心脑共患疾病,例如急性卒中患有冠心病怎么进行血压管理?卒中伴心力衰竭怎么管理血压?这些都是临床常见问题,如果我们能制定一个共识,将会帮助我们的医生回答、解决这些问题。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平台,还是共同协作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,相信,中国心脑医学大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。